|
|
|
|
联 系 人:张先生 陈女士
技术咨询:15851070333
电 话:0515-88632555
传 真:0515-88632777
网 址:www.jshh111.com
地 址: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潘黄大厦附楼三楼 |
|
|
|
|
|
技术文章 |
|
|
2016-4-12 点击次数:[913] |
|
|
|
|
1•概述 西山煤电集团官地煤矿井田煤系地层属石炭二迭纪,煤层自上而下属山西组和太原组,井田内可采煤层共六层分3组,上组煤属山西组,包括2#和3# 煤层,中下组煤属太原组,中组煤包括6# 和7# 煤层,下组煤包括8# 和9# 煤层,可采煤层累计平均厚度15.66m,井田内煤层比较稳定。 官地煤矿自建矿以来,由于矿井开采煤层地质条件相对较好,巷道支护难度系数不大,但随着矿区巷道延伸、开采深度增加和大量采空区的影响,局部巷道开始出现压力显现,巷道变形严重。由于矿井开采煤层瓦斯赋存含量高,为高瓦斯矿井,以前采用Y 型通风方式,通过优化矿井通风模式,改用U型通风方式。矿井2# 煤层和3# 煤层属于近距离煤层,为了兼顾上下煤层瓦斯的抽放,在3# 煤层布置巷道抽放2# 煤层、3# 煤层内的瓦斯,同时兼作3# 煤层回采巷道使用。中六区第一条3#煤层底抽巷布置在22607工作面外侧,22607工作面回采过程引起的动压对3# 煤层底抽巷影响非常大,巷道变形和破坏非常严重,底抽巷基本处于报废状态。从中六采区底抽巷支护状况看,现有支护方式很难保证巷道的二次复用要求,要想确保底抽巷在开采3# 煤层二次使用,必须探索新的支护方式。 官地矿设置底抽巷的主要用途是抽放上部2#煤层及3# 煤层内瓦斯,同时兼做3# 煤层回采巷道使用。根据瓦斯抽放、3# 煤层工作面布置、围岩应力等情况,底抽巷选择布置在2# 煤层工作面下方3# 煤层中。由于3# 煤层底抽巷在上部2# 煤层未采时就提前掘送,上部2# 煤层回采时,底抽巷必然要受到强烈采动的影响,巷道支护难度非常大。针对上述情况,巷道围岩支护必须从寻求新的支护理念、新的支护方法、新的支护材料入手,才能从本质上彻底解决该类条件煤巷支护难题。 2•近距离煤层地质特征 2.1 地质力学综合评估 根据地质力学测试,影响巷道围岩稳定的因素有地应力、围岩强度和围岩结构,其分布特征: (1)中六采区地应力量值属于中等水平,原岩应力场主要以自重应力为主,构造应力次之,静压状态下,巷道两帮压力显现要大于顶板,支护重点是控制两帮的变形。中六采区埋深较大,达到600m以上,进入深部开采的范畴,上部2# 煤层工作面回采引起的超前支承压力对下部3# 煤层底抽巷的作用影响更大。 (2)中六采区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在N33.3!W~ N73.6!W 之间,由此初步判断所测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W-SEE,巷道布置方向由北向南布置。对于垂直主应力>最大水平主应力>最小水平主应力型应力场,巷道轴线方向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最佳布置方向。因此,底抽巷布置位置为最佳布置方向,受到水平主应力的影响很小。 (3)中六采区钻孔结构窥视表明,顶板岩层岩性分布不稳定,存在大量的软弱夹层,且岩层水平层理发育,易发生离层,必须设计高的预应力控制围岩的初期变形和离层。 (4)中六采区3# 煤层顶板主要有泥岩和细砂岩组成,岩层强度受到弱面和层理的影响,易上下波动,支护需要根据岩层变化适当调整。根据3# 煤层已有巷道支护技术及回采工作面的采动影响,并利用地质力学测试基础数据,对下部3# 煤层底抽巷进行支护设计研究。 2.2 22611工作面赋存特征 2# 煤层22611工作面结构复杂,煤层平均厚度2.89m,距顶板0.20~0.40m处含1层平均厚度为0.25m 的泥岩夹石层。煤层倾角2°~16°。22611工作面位于中六采区北配巷西北部,工作面东北部为22609工作面,与本工作面相距30m,西南部为未采区。工作面中部由向斜-背斜-向斜组成褶曲构造,其延伸范围高差起伏较小。 3•近距离煤层巷道支护技术 3.1 底抽巷围岩变形情况 (1)3# 煤层中的底抽巷位置标高为984~1059m。3# 煤层结构简单,煤层平均厚度2.2m,煤层倾角3°~10°。底抽巷四周均未采,与2# 煤层间距约16.79m。3# 煤层顶板为2.47m的砂质泥岩,容易破碎,掘送过程中巷道稳定时间短,来压快,掘送一周后,前期掘送巷道就发生了变形,很难控制。 (2)底抽巷掘送完毕需打钻抽放瓦斯,破坏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,放置时间长,造成巷道变更量加大,主要表现在顶板破碎下沉、帮部煤质松软滚帮、底板变形。 (3)3# 煤层应在上部2# 煤层回采后且动压释放完才能开始掘送,但由于底抽巷提前掘送,受上部2# 煤层回采动压影响严重,造成巷道变形量加大。 3.2 底抽巷围岩支护难点 3# 煤层巷道主要采用全锚支护、锚棚联合支护等技术,但这些支护方案对底抽巷的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较差,不能有效控制顶板下沉、帮部变形、底臌等现象,等到回采3# 煤层利用底抽巷时,巷道断面变小,需重新进行支护,增加了成本,影响了正常衔接。 3.3 底抽巷围岩支护关键技术 针对支护复杂、围岩不稳定巷道的支护设计,主要有两种不同理论。 (1)二次支护理论。该理论认为,第一次支护在保证巷道围岩稳定的前提下,允许巷道有一定的变形量以释放采动压力,待压力释放完毕,围岩变形稳定之后进行二次支护,保证巷道使用时围岩基本保持稳定。这种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已取得良好成果,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但是在强烈动压影响、地质构造复杂及围岩破碎不稳定等煤层进行掘送时,采用二次支护整修巷道后,巷道仍有变形,有时为了保证巷道服务年限需要多次支护,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。 (2)高预应力强力一次支护理论。该理论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分院提出,强力一次支护理论是指大大提高巷道初期支护的刚度和强度,有效控制围岩变形,保持围岩的稳定性,保证围岩在服务年限内基本无变形。采用高预紧力强力支护,一次支护基本上就能满足生产要求,避免二次支护和巷道维修。 针对底抽巷受到强烈动压影响,巷道变形和破坏严重,本设计采用高预应力强力一次支护理论。高预应力强力一次支护系统可以改善围岩应力环境,提高围岩残余强度,阻止围岩出现张开裂隙和裂纹、结构面出现离层与滑动,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的完整性,避免有害变形出现。强力一次支护系统分2大类型:强力锚杆、锚索联合支护系统和全断面强力锚索支护系统。 3.4 全断面锚索支护技术 初始设计采用井下实测和经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,根据井下实测数据和已有经验确定出比较合理的初始设计。将初始设计实施于井下,并进行围岩位移和锚杆(索)受力监测,根据监测结果验证或修正初始设计。本设计包括试验点调查和地质力学评估,锚索支护初始设计,井下施工所需材料、设备和工艺,矿压监测设计和仪器等内容。 3.5 支护参数设计原则 针对官地矿中六采区22611工作面下部3# 煤层底抽巷地质条件,并充分发挥锚索承载能力大的特点,提出以下设计原则: (1)一次支护原则。锚索支护应尽量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,避免二次或多次支护。 (2)高预应力原则。初始预应力是锚索支护中的关键因素,只有高预紧力锚索才能发挥强力锚索的作用。设计通过采用钢筋托梁、加强菱形网和钢筋网等构件实现锚索预应力的延伸,加大锚索预应力的作用范围,提高锚固围岩的整体刚度与完整性。 (3)“三高一低”原则。在提高锚索强度和刚度,保证支护系统可靠性的条件下,降低支护密度,减少单位面积上锚索数量,提高掘进速度。 (4)相互匹配原则。锚索各构件,包括钢筋托梁、加强菱形网和钢筋网等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,锚索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,最大限度地发挥锚索支护的整体支护作用。 (5)可操作性原则。提供的支护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,有利于井下施工管理和掘进速度的提高。根据底抽巷现有巷道支护现状、地质资料、掘进过程中设备尺寸、通风要求和巷道围岩变形预留量进行底抽巷围岩支护技术研究,巷道采用全断面高预应力强力短锚索组合系统。强力锚索支护系统包括锚索、钢筋托梁、托板、锁具和钢筋网。 4•底抽巷支护设计参数 低抽煤巷采用全断面锚索支护,巷道断面为矩形,宽4200mm,高3000mm。顶板、两帮采用锚索、钢筋托梁、加强菱形网联合支护。顶上铺加强菱形网,每排布置1根4个孔的钢筋托梁,4个孔内分别安装1 根锚索,间排距1200 mm×1200mm;两帮挂加强菱形网,每排各布置1根3个孔的钢筋托梁,每个孔内分别安装1根锚索,间排距1100mm×1200mm,第一排距顶400mm;预计底抽巷有800m掘进埋深超过700m (盖山厚度大于700m),此段施工时锚索排距由1200mm缩小到1000mm,间距保持不变。 过特殊地质构造、穿层时采用锚杆、锚索联合支护。顶板、两帮采用锚杆锚索、W 钢带,钢筋网联合支护。顶上铺钢筋网,每排布置1根5个孔的W 钢带,5个孔内分别安装1根锚杆,间排距900mm×900mm,每隔两排在两钢带中间布置2根锚索,间排距1400mm×1800mm,两帮挂钢筋网,每排各布置3根1个孔的W 钢带护板,每个孔内分别安装1根锚杆,锚杆间排距1000mm×90mm,第一排距顶500m,顶板破碎时加棚子加强支护。 本支护设计将原用的W 钢带变为钢筋托梁,钢筋托梁采用直径18mm或21mm的螺纹钢焊接而成,宽度210 mm,顶板上的钢筋托梁长度4000mm,两帮上的钢筋托梁长度2550mm;全断面布置锚索,锚索规格为Φ21.6mm×4300mm,锚索预紧力由100kN提高到250kN;钢筋网变为加强菱形网,采用8# 铁丝编织而成。 5•矿压监测 底抽巷设2个综合测站。其中掘进约50m 安设第一个测站,掘进100m 后安装第二个测站。巷道每隔50m,安设1个顶板离层指示仪,观测顶板离层情况。 监测表明本支护设计减少了巷道围岩变形量,顶板下沉量几乎为零,两帮轻微变形,变形量最大200mm,底臌变形量为0.1~0.3mm,均满足使用要求。 6•结论 采用新的支护理念、新的支护形式、新型支护材料及改进的支护工艺,加强了支护强度,减弱了近距离上部煤层采动对下部底抽巷影响,减少了底抽巷围岩变形量。中六区3# 煤层回采时底抽巷仅需采取少量的维修就可二次使用,保证了矿井抽、掘、采衔接正常,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适合在井工煤矿进行推广应用。 |
|
|
|
|
|
|
|